权威发布:防蓝光与预防近视没有直接关系
5月1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魏文斌介绍,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对蓝光危害的过度解读,防蓝光和视疲劳与近视防控应该说没有直接关系。
蓝光分为长波蓝光和短波蓝光,只有短波蓝光才会影响眼睛健康,但这需要长时间、高强度、不间断照射,质检合格的电子科技类产品已经过滤有害的短波蓝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子科技类产品,没有必要加装防蓝光设备。
社会上存在着对蓝光危害的过度解读
闻此,笔者可谓感慨万千:终于有一位靠谱的专家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发表了靠谱的说法。
实际上,社会上存在着对蓝光危害的过度解读又岂止视疲劳和近视,甚至有可以导致失明、眼癌的谣言。
其中,有关“关灯看手机”造成各种危害的谣言流传最为广泛,其中很多还是专业眼科医生炮制的。
关灯玩手机真有什么危害吗?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尽管长时间看手机等电子显示屏的有些健康危害还存在争议。
但是,对于未成年人,应该尽可能控制每天浏览电子显示屏的时间,尽可能避免一切可能的危害。
当然,更应该严禁熬夜看。
但是,目前坊间流传的“经常熬夜关灯玩手机的危害”,大部分说法都缺乏证据支持,仅仅是人们的想当然。
基于证据,经常熬夜关灯玩手机的危害
有证据支持的危害仅限于以下两个方面:
手机显示器短波长蓝光对睡眠的干扰
手机等当前主流的电子显示器都是以LED发光为基本原理,低能LED为主的人工冷光光源富含短波长蓝光。
研究已知,人类睡眠具有典型的昼夜节律,触发这种节律性睡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
光照,特别是短波长蓝光是褪黑素分泌调节的因素。
自然状态下,日光中的短波长蓝光投射到视网膜光敏神经节细胞的光感受器,信号上传到脑内抑制褪黑素的产生。
当太阳落山,黑夜降临,蓝光照射逐渐减少甚至中断,褪黑素的产生分泌不再受抑制,会逐渐增加,就会促使我们逐渐产生睡意。
在某个时间节点,褪黑素分泌骤然升高,达到一个高峰值,会促使我们陷入睡眠;早晨,皮质醇的分泌把我们从睡眠中唤醒。
上图所示,褪黑素和皮质醇分泌的昼夜节律性产生了我们睡眠的昼夜节律性。
近代以来,随着电的普遍使用,夜间人工照明对人们的睡眠造成极大影响,主要就是因为人工光源中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带来的睡眠干扰。
所谓“经常熬夜关灯玩手机”,关键因素是经常和熬夜。
熬夜意味着超过以褪黑素分泌峰为标志的生理性睡眠时间仍保持清醒。熬夜看手机的蓝光自然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减低睡意程度,使得人们更容易长时间熬夜。
这样的经常熬夜会造成长期的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的危害众多,主要集中在长期的健康危害,和短期精神、情绪和工作状态的危害。
因此,“经常熬夜关灯玩手机”最应该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对睡眠的干扰造成睡眠不足系列危害。
视疲劳
看手机造成的视疲劳慢慢的变成了全世界的一种“流行病”,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于长时间观看,跟白天还是熬夜没有直接关联。
视疲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长时间视物造成的负责眼球和面部运动的包括眼外肌肉、睫状肌在内的眼睛周围肌肉的疲劳。
但是,这并不是视疲劳的主要问题。
视疲劳最还在于角膜表面的泪膜破裂带来的不适。
我们大家都知道,眼睛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部位,是因为眼睛前面的角膜直接暴露于干燥和存在大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空气中,角膜有非常高密度的神经末梢来感受这些有害因素并做出实时的保护性反映。
当然,眼睛本身也有一种至关重要的保护机制,那就是在角膜表面分布着有眼泪形成的保护膜,称泪膜。
泪膜的成分并非水分这么单一,而是由泪腺分泌的泪水和睑板腺分泌的油脂组成,并在角膜表面形成一个分层的泪膜。
最内层是眼泪中的黏液成分,称粘液层,主要负责保护角膜并将泪膜粘附在角膜上;中间是最后的水层,是0.9%氯化钠浓度的生理盐水,负责滋润角膜;最外层是睑板腺分泌的油脂层,负责泪膜形成光滑的表面更有利于光线无折射的射入,以及防止水层蒸发。
泪膜维持完整还要求我们不停的眨眼,每眨眼一次,泪膜就会重新均匀涂布一次。
一旦眨眼时间间隔延长,泪膜就会破裂,泪膜破裂处的角膜就会直接暴露在空气的干燥和其他危害因素中。
角膜神经末梢上的伤害性受体,比如TRPA1,就会感受到这些伤害性,产生干燥不适甚至疼痛的感觉;同时,神经还分泌神经肽启动神经源性炎症,使得眼睛充血、发红、发炎。
包括熬夜看手机在内,只要是长时间,特别是聚精会神看电子发光显示器,就会让我们“忘记”眨眼,就会引发上述不适和严重充血发炎。
这才是当今世界流行的电子显示器相关的视疲劳的真正机制。
关键是因素是长时间,和聚精会神,跟是不是在黑暗中无关。
其他众多危害都是基于臆测、轶闻和传言
坊间流传着长时间看手机,特涅是熬夜关灯在黑暗中看手机的系列危害,有的还非常触目惊心。
但是,目前没有证据支持这些危害的宣称。
这些所谓危害包括:
关灯玩手机引发黄斑病变,甚至失明?
这种谣言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还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这就是短波蓝光对视网膜潜在的危害性。
所谓黄斑是眼睛视网膜上视觉细胞最集中的重要功能区。
这个区域发生病变,将极度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科学研究发现,强烈的光照,特别是短波长的光,的确可以造成视网膜尤其是黄斑区的损伤,441 nm波长的蓝光最敏感,比如没有保护下裸眼观察日食。
但是,蓝光造成视网膜损伤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和长时间积累一定的能量。
有研究认为,长期暴露于日光下就会发生在这种视网膜变性,医学上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需要积累多大能量才会导致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呢?
一项著名的研究显示,如果从少年期开始每天至少暴露在太阳下 5小时以上,等到30多岁就可以检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迹象。
如果佩戴太阳镜或宽檐帽可使这种伤害风险减低50%。
看手机要想看出视网膜变性,据初步估算,如果每天看10个小时手机,恐怕需要几万年以上的时间。
关灯玩手机会导致青光眼?
这是有的医生想出来的一个好玩的说法,理由是,“黑暗中看手机会导致瞳孔长时间处于散大状态,周边虹膜堆积,房角变窄,加上小梁网受到遮蔽,房水无法外流,导致眼压升高,从而可能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
我们大家都知道,眼睛对光照强度非常敏感,主要依赖瞳孔的扩大和缩小来调节入眼光照量,强光刺激惠玲瞳孔缩小;黑暗中,瞳孔就会散大。
无论是黑暗中还是光照下,我们玩手机看得是显示屏发射的光线,而不是周边的光线。
比如,白天在日光下看手机看得是手机,不是盯着明晃晃的大太阳。
同理,晚上关灯看手机,我们看的是手机显示屏的光,而不是周围的黑暗。
因此,上述黑暗中看手机看出青光眼的说法堪称弱智。
关灯玩手机能看出视神经炎,致“暴盲”?
这是有人根据2017年发生在厦门一位20岁女生患上视神经炎的事件炮制的,吧疾病归因于关灯看手机。
其实,这是一种“鸡司晨”逻辑产生的谣言,把原本不相关的两件事硬扯在一起还乱点鸳鸯谱成因果关系。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点一种生物学机制可以解释看手机能看出视神经炎,全世界也没有一点这种病例的报道。
关灯玩手机会导致近视?
由于青少年近视和手机几乎同步高度“普及”,因而这是最能迷惑人的一种说法。
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点证据证明看手机,关灯看手机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目前所知的,近视的发生是因为青少年期眼球过度生长造成的纵轴过度拉长造成的屈光不正。
目前确认的与近视发生和进展相关的因素只有遗传和室外活动时间的减少。
后者的机制是,眼睛视网膜可以分泌多巴胺来抑制眼球的生长。
研究发现,光照是多巴胺分泌的一个调节因素,可以促进其产生;相反,长期呆在光照不足的室内,多巴胺分泌减少,就容易导致眼球过度生长。
因此,如果说看手机对近视流行有作用的话,那也是白天花费大量时间在室内看手机,挤占了室外活动的时间;跟晚上关灯看手机无关。
关灯玩手机导致干眼症?
如上所述,长时间看手机,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是造成世界视疲劳流行的重要的因素。
视疲劳会引起眼睛干涩不适的症状,表现类似于一种被称为干眼症的疾病。
但是,无上所述,视疲劳主要是长时间看手机导致眨眼减少引起泪膜破裂引起的眼睛干涩不适。
而医学上的“干眼症”是由于睑板腺分泌不足,导致泪膜油脂层缺失,引起缺乏油脂层,泪膜稳定性下降,泪膜容易不完整,从而导致失去保护的眼泪容易蒸发,引起的眼睛干涩、充血发炎的表现。
就是说,视疲劳虽然与干眼症有相似的症状,却并不是一回事。
权威机构从来就没声明过长时间看手机对眼睛的任何实质危害
欧盟安全局新兴和新确定的健康风险科学委员会和美国眼科协会相关立场性报告中都明确指出,电子显示器不会对人的眼睛造成任何实质性危害。
但是,长时间使用的确是造成视疲劳的关键因素。
美国眼科协会的报告就明确指出,在黑暗环境(包括黑暗环绕模式)下长时间看可视显示器可能会稍微增加不适,因此应该设置一个低照度的背景照明。